魏晉南北朝 西元220年~589年
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間政治動盪不安,經濟分崩離析,讓社會文化產生劇變,故而衍生出消極出世、逃避現實的玄學思想。文人雅士的服裝時尚表現出隨意適性、灑脫飄逸的風格。
魏晉時期的服制承襲秦漢的舊制。
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:推行禁胡服、斷北語;《北周書》:「群臣皆服漢魏衣冠。」
南北朝時期,在胡族與漢族的生活錯居交流下,形成異質文化融合與互相影響,使服裝發展趨於新生與轉移。 一般庶民服裝影響最烈,將胡服的緊腰身、圓領口、下著褲等形式吸收為己用。
受到西域絲路與西方世界的影響,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使用毛織品。
男子服飾
- 大袖寬衫、風格異於袍,不受衣袪約束,袖口寬敞。
服裝色彩素雅,以白色為多。(受玄學影響)文人服飾風尚: 放蕩不羈、飄逸灑脫的服裝風格。衣襟低敞、大袖、衣身寬博的衣衫。
| 顧愷之 洛神賦圖
遼寧本右段 |
| 《竹林七賢與榮啟期》拓片
南京宮山南朝墓 |
- 裲襠
一種只有胸背兩片布帛的服裝,並在肩上以帶連結,類似背心的服飾。魏晉時期不限男女皆可穿著,可當作外衣便服。可用布、帛、羅、絹、織錦、彩繡等不同質料裁製,並有單、夾之分。南北朝時,裲襠的使用更為普及,此時有以皮革、鐵片製成的「裲襠鎧」。
- 袴褶
原為北方少數民族的朝服,魏晉時期,上下階層通用作為戎服、軍服。北朝時北魏更盛行袴褶,以袴褶為朝服、常服,男女皆可穿。「下袴上褶」:上身為衣長及膝的窄袖褶衣,下身是長及足踝的大口袴,當時又稱「縛褲」,褲管寬鬆的長褲,並在膝蓋處以繩帶繫緊,再以皮帶束腰。
| 穿袴褶的男子 北朝陶俑 |
| 褶衣縛褲 北魏彩繪陶文武士俑 |
頭飾:有各種巾、冠、帽等。
- 巾
幅巾:以縑帛裁成方形,因其長寬與布幅相等,故稱「幅巾」,更加普遍流行於士庶之間,多用於春夏。
綸巾:諸葛巾,多用於秋冬,用一種質地粗厚保暖的絲帶編織而成的頭巾。
角巾:林宗巾、折角巾,疊製時將頭巾折出角來,多用於儒生、學士等讀書人。
幞頭:折上巾,幘的延伸。北周時,將寬窄相同的方形頭巾裁出四腳,裹髮後兩腳繫在頭頂,另外兩腳墜於耳後。
| 綸巾 |
| 角巾
《高逸圖》 |
| 幞頭
韓熙載夜宴圖 |
- 冠
小冠:前低後高,中空如橋,因型小而得名,不分階級皆可使用。
漆紗籠冠:在小冠外再罩平頂黑漆細紗製成的紗冠。在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,男女皆用。
| 漆紗籠冠 顧愷之《洛神賦》 |
| 漆紗籠冠復原圖 |
- 帽魏晉時期,男士流行戴各式造型的紗帽。
白紗高屋帽:樣式為高頂無檐,通常用於宴見朝會,貴族用白色,百姓用黑色。
突騎帽:質地厚實的布料或毛皮製成,戴時覆首而下,垂裙於肩背,並在頭上繫縛一帶,束住髮髻。多用於武士。
| 白紗高屋帽 陳文帝 |
女子服飾
- 上身穿衫、襦,下身穿裙,形成「上簡下豐」,(上身短而簡約,下身長而華麗);受北方少數民族習俗影響,衣身部分緊身合體,喇叭袖型(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),裙為多褶襇裙(間色條紋裙),裙長曳地,下擺寬鬆。
| 十字髻、窄袖衫裙
陝西北魏墓出土彩繪女俑 |
| 寬袖(玄學) 褶襇裙 |
- 華服飛髾
衣襬裁剪成上寬下尖的倒三角形裝飾(稱為髾),加上數個長條形飄帶(稱為襳),層層交錯相疊。 南北朝時,有些將曳地飄帶(襳)去掉,而加長倒三角形裝飾,使服式又為之一變。
| 雜裾垂髾服 |
| 著雜裾垂髾服的女子 宋《列女仁智圖》 |
- 髮型
靈蛇髻:環髻,將頭髮梳至頭頂部,再盤成數個如蛇狀糾結的髮髻造型。
| 雙環靈蛇髻 |
飛天髻:南朝時,受佛教影響在髮頂梳成雙圓環直聳上豎的髮式。
| 飛天髻
鄧州南朝彩色畫像磚 |
薄鬢:蟬鬢,將鬢髮梳理成薄薄的一片,形如蟬翼,是魏晉南北朝時婦女最有特點的髮式,直到唐宋時期,仍盛行不衰。
| 薄鬢
顧愷之《列女圖》《女史箴圖》 |
假髻: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髮式趨於高大,並喜用假髮梳成高髻(蔽髻),晉成公《蔽髻銘》曾有專門描述,其髻上鑲有金飾,各有嚴格制度,非命婦不得使用。普通婦女也有借用假髻,但較為簡單,且不能使用金飾,時稱「緩鬢傾髻」(蓬鬆)。
| 北朝女子「緩鬢傾髻」 陝西西安出土 |
鴨鬢高髻:鴨髻,一種宛如雛鴨展翅的髮髻,梳此鬢髮的婦女,連髮髻也要整理成鴨首之狀。
| 東晉 鴨髻女俑 |
髮飾:步搖
| 金步搖 |
- 化妝
花黃:佛裝,婦女額部塗黃,是南北朝以後流行的一種風俗。花鈿:花子,婦女額部黏花鈿。
| 花黃
《北齊校書圖》 |
| 南北朝佛像繪畫 |
| 花鈿
宋《搗練圖》 |
鞋
男女鞋差異不大,有許多鞋式式男女通用的。
魏晉南北朝鞋子有三大特點:
- 增加了文彩:鞋有絲、錦、皮、麻等質料,鞋面有繡花、嵌珠、金箔剪成的花樣等。
- 履頭形式變化多樣:圓頭、方頭、歧頭、笏頭。
- 採用厚鞋底:南朝宋時,以木塊或多層布片、皮革縫製而成的高底,稱「重臺履」。
| 魏晉 織紋錦履 |
| 岐頭履 |
| 穿笏頭履的六朝婦女 |
| 左二笏頭履 |
| 官宦手持笏板 |
較典型的有:「筩袖鎧」、「兩當鎧」、「明光鎧」。
筩袖鎧:相傳諸葛亮軍隊常穿這種堅固的鎧甲,故又稱「諸葛亮筩袖鎧」。
| 筩袖鎧
西晉武士俑 |
兩當鎧:裲襠鎧,南北朝時將士的主要裝備,由胸甲和背甲兩片組成(背心款),肩上用皮帶連接前後兩甲,腰間用皮帶繫紮。
| 裲襠鎧示意圖 |
| 戴兜鍪、穿襠鎧的武士
北魏加彩陶俑 |
明光鎧:一種在胸背之處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。圓護大多用銅鐵製成,打磨得十分光亮,猶如鏡子。
| 明光鎧 |
明光鎧
北魏武士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