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系列是整理大學時的中國服裝史講義,沒有細節,若有想到會再更新補進來。
以筆記的順序(前秦~民國)來發布,如果到後期整理時發現前期用字有誤,也會回來訂正。
中國傳統服飾的共同特徵
1. 衣身寬敞,袖子寬博
傳統正式禮服的袖子趨於寬大,而百姓日常工作時的服裝,則採用緊窄袖管。
2. 衣領與頸部緊密的接合
無論上衣或長袍的領圍皆緊靠著頸部,或裡面加穿一件護領貼近頸部。
只唐朝婦女服飾受胡服影響,領圍開口較大而敞開。
3. 衣服前襟的左右前身重疊且開口在右衣身
上衣前襟自左向右被覆胸部而交疊,直達右腋下,即所謂右衽。
4. 領、袖及衣襬有鑲緄邊
中式服裝因構成簡潔,故常於衣服邊緣做鑲緄處理,有裝飾效果且加強堅牢度。
5. 肩部無剪接線
中式服裝無肩斜處理,無論何種衣服皆為前後片連裁,無接縫線。
6. 衣身前後中心有剪接線
中式服裝的前後中線必有接縫,象徵為人處世的公正無私與中庸之道。
7. 衣服構成以直線為主
多數服裝為直筒式,構成線多為直線組合,少有剪接或打褶立體的處理,故中式服裝少有合身的式樣。
8. 腰必束帶
因中式服裝都很寬大,故使用腰帶調整或固定。
「上衣下裳」制
上身的齊膝短上衣與下身的裳,為兩件式服裝。
(裳是商周男女遮蔽下體的主要服裝,一片蔽前,一片蔽後,共兩片。
在商周時期,人們雖已穿著褲,但那時褲(袴)僅是一種脛衣,只套在腿部,私密部位則無遮蓋,所以必須用裳來遮蔽。
因裳不具禦寒功能,而是為了遮羞,是緊貼下體的一種服飾,所以被視為賤物。)
「深衣」制
自春秋戰國時期至明代的連身衣(衣+裳,有剪接),可作為貴族的常服、平民百姓的禮服。
「袍」制
一件式的服裝。衣長由肩部至足踝,上下通裁而腰圍無剪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