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

中服史筆記-隋唐五代

隋唐五代  西元581年~979年 

隋唐與秦漢並稱兩大盛世,經濟文化繁榮,在服飾制度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。

唐代長安是當時政治與文化的中心,在長安居住的有突厥人、吐蕃人、回紇人、波斯人、阿拉伯人等數十種民族。經由各種民族帶來不同的衣冠服飾,使唐代服飾文化多采多姿。

唐代女性社會地位顯著提高,出現低胸袒露的女裝。

唐高祖武德四年頒布服裝令「上得兼下,下不得僭上」(上流貴族可穿低階社會服裝,下位不可穿上流服裝)。依循前朝冠服制度,唐朝仍以上衣下裳的冕服為最高禮服。

這篇圖很多😅 

 

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——長安

皇帝常服
黃色專用於帝王的服飾,最早源於
 
唐太宗李世民像

六合靴:舊時帝王常用靴。一雙皮靴通常用六塊皮料縫合而成,寓東、西、南、北及天、地四方六合之意。(引用《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》周汛、高春明著)

 

官吏服飾

襴衫:又稱「襴袍」,唐宋官員士大夫皆穿襴衫。(顏色區分官階)在衫下襬近膝處加有一道橫襴剪接。(不忘古制:上衣下裳)

戴幞頭、盤領、手持笏板、著襴衫、繫革帶、腳穿六合靴(烏皮靴)
唐《步輦圖》


圓領窄袖袍
文官常服

  • 幞頭

是唐代最普遍的帽飾,上自帝王把幞頭作為常服,下至社會各階層,無分貴賤都戴上各式幞頭。


巾子:巾帕裡面的襯物。



幞頭後兩腳,也有各種形制:

 
軟腳幞頭:有的下垂至頸,或下長過肩,或將兩腳反搭在上。由於這些幞頭均以柔軟紗羅製成,故統稱「軟腳幞頭」。


 

軟腳幞頭(背面)

硬腳幞頭:晚唐後,在幞頭的雙腳內,加進絲弦之骨,使之硬挺,故名「硬腳幞頭」。(延至宋代)
 
硬腳幞頭


盛唐以前的幞頭樣式,主要有四種形制:

      1. 平頭小樣:巾子一般多製成扁平形狀。

      2. 武家諸王樣:樣式比平頭小樣高,頂部出現明顯的分瓣,中間部份成凹勢。

      3. 英王踣樣:其式「高而踣」,比武家諸王樣更高,左右分瓣,形成兩球狀,並有明顯前傾。
      4. 官樣:內樣、開元內樣,比英王踣樣更高,但無前傾,圓球狀也漸消失,頭部略呈尖形。
腰帶的形制:主要由帶鞓、帶銙、帶頭及帶尾組成。

帶鞓:皮帶,腰帶的基礎。

帶銙:裝飾物(牌飾)。

帶頭:金屬做成,有扣式(上綴扣針)和卡式。

帶尾:釘在鞓頭保護革帶的一種裝置。


玉帶圖解



孔和蹀躞帶的鉸鏈相同,也是用繫掛物品
唐 白玉有孔帶飾


明 玉帶銙

 

  • 佩魚制度

五品以上官員需繫「魚符」於腰間,類似於身分證。
魚目晝夜不閉,有「常備不懈」的寓意。
 
唐 魚符



庶民百姓服飾

缺胯衫:唐宋時期庶民百姓所穿的衫,多短小,衣長不過膝,並在胯部兩側多開一衩,便於工作行動。(就是開衩)

 

缺胯衫
《樹下美人圖》

 

缺胯衫

 

女性服飾 
輪廓:細瘦→寬肥
唐女服飾


隋、唐初期

  • 半袖裙襦:初唐受胡服的影響,上身為窄袖短襦,下身著長裙,婦女將裙頭提高束至胸部或腋下,以腰帶緊縛裙腰,形成高腰裙的特殊造型。襦裙外常會罩一件半臂,並在肩背處披搭一條布帛。
 
半臂:一種短袖對襟齊腰上衣(外衣),多以錦這類較厚實的織物來縫製。隋朝後穿半臂的婦女逐漸增多。
 

披帛:帔巾、帔子,以輕薄的紗羅製成,盤繞於雙臂間,隨步伐飄舞。

 

長裙
隋 女樂師陶俑


對襟半臂、短襦長裙


半臂


蹙金繡半臂
陝西法門寺地宮


短襦、披帛、長裙(仙裙)


短襦、披帛、長裙(仙裙)
新城長公主墓壁畫


短襦、半臂、披帛、間裙


短襦長裙繞披帛
南唐顧閎中《韓熙載夜宴圖》


盛唐

  • 襦裙比初唐較寬闊(日子過得好,發福了),裙裾曳地。
大袖衫繞披帛的女子
唐周昉《簪花仕女圖》


穿齊胸襦裙的女子

唐張萱《搗練圖》


中晚唐

  • 
因胡服影響漸弱,女服樣式日趨寬大,一般婦女服裝,袖寬往往四尺以上。
  • 貴族婦女在庭院中散步、採花、捉蝶、戲犬時穿的服裝。

  • 鈿釵禮衣:貴族禮服,多在重要場合穿著。穿此服裝,髮上簪有「金翠花鈿」,故稱「鈿釵禮衣」。
袒領、高腰長裙


袒領、半臂、高腰長裙


袒領女子
唐太子墓


戲犬的女子
唐周昉《簪花仕女圖》


圓潤的髮型



隋唐 裙子類 

間色裙(仙裙)


間色裙(仙裙)

新城長公主墓壁畫


石榴裙(紅裙、茜裙)
《
簪花仕女圖》


曳地長裙

《搗練圖》


花裙

唐三彩梳妝女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

 

婦女模仿男子的裝束
風氣始於天寶年間(時約中唐前),不少婦女流行「帶幞頭、穿袍衫」。(可參考2019年《長安十二時辰》裡剛出場的李必女婢檀棋,身穿男裝束)


翻領、窄袖袍
唐三彩 胡服女俑
左:陝西咸陽墓
右:陝西永泰公主墓


翻領、窄袖、革帶、條紋褲、軟錦鞋
房陵大長公主墓出土 著胡服托盤提壺宮女圖


戴幞頭、穿袍衫
唐張萱《虢國夫人遊春圖》


幞頭、腰繫革帶、開胯的長袍
唐三彩男裝女俑
 陝西歷史博物館



胡服

金鏤帶、蹀躞帶:有鏤空的革帶,連著鉸鏈,鉸鏈銜接著金屬鑄成的小環。

「蹀躞七事」:蹀躞帶必備的七樣東西:佩刀、刀子、筷子、火石、針筒、囊袋、磨刀石。(器具多、地位高)
 

蹀躞帶



環數多少顯示地位尊卑,鑲嵌物的質地顯示其身份
九環白玉蹀躞帶



翻領、對襟、蹀躞帶、窄袖袍、條紋褲、軟錦靴
唐胡服侍女
 

 

回鶻裝:(維吾爾族)略似男子長袍,翻領,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,下長曳地。以暖色調為主,尤其喜用紅色。材料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,領、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。

穿回鶻裝的婦女
回鶻王妃禮佛供養像


回鶻裝


回鶻裝
唐供養人像

 


髮髻
頭飾

髮髻
初唐時髮型已有上聳的趨勢,唐高祖時的半翻髻,可看出初唐時髮髻梳的較緊而高聳。中唐後,流行梳成叫蓬鬆圓潤的髮型和假髻,較厚重高大的髮型是在晚唐時期最常見。


雙鬟望仙髻、回鶻髻、拋家髻


半翻髻、雙垂髻、峨髻


螺髻、驚鵠髻、烏蠻髻


各式各樣的髮髻,謝謝吳道子把他們全畫在一幅畫上
唐吳道子《八十七神仙卷》



唐代各種髮髻


唐代各種髮髻


頭飾

初唐時髮髻上沒有太繁雜的頭飾,到中唐時期,貴婦仕女們注重頭飾裝扮,喜在髮髻上插滿各式花朵珠寶,用金、玉、寶石、玳瑁、犀角等珍貴材質製成如髮簪、翠翹(釵)、步搖、梳篦、鈿飾等頭飾。晚唐時期珠翠滿頭,誇耀富麗的風氣盛行。


插梳的唐代婦女
《搗練圖》


兩梳對插的唐代婦女
《揮扇仕女圖》


晚唐婦女
莫高窟98 供養人

胡帽的流行

錦帽:用彩錦製成的帽。

搭耳帽:用厚實的織物或羊皮製成,帽頂尖聳,兩側綴有護耳。

捲檐虛帽:以彩錦或羊皮製成,帽頂部分較為高聳,帽檐部分則朝上翻捲,左右兩側裝有護耳。

錦帽


捲檐虛帽、大翻領的崇胡服女俑


 

冪離與帷帽

冪離:蔽面、面衣、面冪,一種遮面巾,用較薄的黑色紗羅蓋住頭部。

帷帽:以藤蓆所編的笠帽,在帽子的外沿加上一圈下垂的紗網來遮蔽容貌。


戴冪離的女子
《樹下人物圖》



妝粉:主要用來使皮膚看起來光滑白皙。
胭脂:從西域匈奴境內(焉支山)傳入中原,使用「紅藍」的花朵所製成的紅色染料。

紅妝:唐代婦女使用胭脂作「紅妝」。

《弈棋仕女圖》

 

畫眉之風盛行
主要樣式:
    1. 柳(葉)眉

    2. 月眉:比柳眉更寬更彎曲

    3. 闊眉:桂葉眉、分梢眉

    4. 八字眉

柳葉眉、桂葉眉、分梢眉、八字眉




 
額眉間的妝飾

花鈿:製作材料通常用金箔片、黑光紙、魚腮骨、螺鈿殼、雲母片等,並使用「呵膠」(魚鰾製成)黏貼。

 

額眉間的花鈿


花鈿


面部妝飾

斜紅:晚霞妝,太陽穴部兩道紅色的月牙型裝飾。

面靨:妝靨,以胭脂或顏料點畫於面頰兩側的酒窩處。
點唇:隋唐以後,將脣脂稱之為「口脂」,除婦女使用外,男子也可用之。


卷雲狀的斜紅
唐 吐魯番墓葬伏羲女媧圖


畫眉、貼花鈿、描斜紅、點面靨
唐吐魯番阿斯塔那墓 絹衣彩繪木俑


唇的兩側點了面靨
唐吐魯番阿斯塔那墓 絹衣彩繪木俑


翻領、驚鵠髻、貼花鈿、畫眉、描斜紅、點唇
《胡服美人圖》


貼花鈿、畫眉、抹胭脂、點唇
吐魯番阿斯塔那墓 唐代侍女圖



化妝順序
唐代女子面部化妝順序
    1. 敷鉛粉(打粉底)
    2. 抹胭脂(上腮紅)
    3. 畫黛眉(描眉)
    4. 貼花鈿(貼圖案)
    5. 點面靨(點酒窩)
    6. 描斜紅
    7. 點口脂(塗口紅)

化妝順序





髮髻的出處:
半翻髻  唐彩繪樂女俑
雙垂髻  《虢國夫人遊春圖》  《內人雙陸圖》
峨髻     五代峨髻 《簪花仕女圖》
烏蠻髻  唐仕女俑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